弹钢琴演奏南京民歌《茉莉花》的人形机器人、实时进行中英文翻译并显示的AR眼镜、可悬浮于空气中的全息智能炫屏……3月26日上午举行的2025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,在主会场外设置专题展区,一件件高科技产品“圈粉”参会的中外嘉宾。
这些产品来自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、智能电网、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装备、航空航天、集成电路、新型材料、生物医药八大优势产业,52项“全球首创”“国产替代”“市场占有率第一”的高科技展品集中亮相,展现了南京产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成果。
“看,机器人会弹钢琴,弹的是《茉莉花》!”在展区显著位置,一位“钢琴演奏家”手指灵活地弹奏钢琴,引来众多参会者围观聆听。
“这是我们研发的半人形服务机器人,灵巧的双手赋予它更多功能,正面向智能康养、家庭陪护、医疗教育等领域开发,有望尽快应用于日常场景。”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现场工作人员介绍。
悬浮于空气中的显示画面,给观众带来360度环绕的视觉享受。在AI产业展区,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悬浮显示技术,极具科幻感。
“全息智能炫屏可呈现出空气悬浮、裸眼3D等显示效果,结合全息互动功能,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体验感。”现场的达斯琪工作人员介绍。
在全息智能炫屏这个细分行业,达斯琪是低调的“王者”。目前,该公司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一,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种展示展览、广告传媒、舞台舞美、城市亮化、文旅地标建设等场景。
“小白、小白,能跟我握个手吗?”一副萌宠样的机器狗摇晃着脑袋走到面前,一边眨眼睛一边伸出了“右手”;“小白、小白,能给我拍张照吗?”机器狗立马回应:“没问题!”随着“咔嚓”一声,一张现场照片拍摄成功……
南京蔚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BabyAlphaA2“汪汪队”,成为与嘉宾们互动的主角。“我们以先进的室内全自主导航定位和探索技术引擎作为核心,为用户呈现家庭安全守护和室内自主娱乐体验。”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,该产品是国内唯一实现五层运动控制的四足机器人,在全球消费市场销量第一。
“我想要一份牛排……”戴上一副“云雀”眼镜,一名观众用汉语表述,眼镜上清晰地出现英文翻译的内容。在AI产业展区,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带来的全球首款偏振体全息光波导(PVG)AR眼镜“云雀”,让人惊叹不已。
展示现场,一个又一个“全球首创”“国内首创”,展示出南京企业强大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。其中,南京机器人家族更是亮点多多,吸睛无数。
四轮八驱防爆轮式架构上,有着一双粗壮有力的手臂,在智慧的“大脑”指挥下,让它“走”起来相当稳健,而能够折叠升降的腰部,使其手臂垂直展开最高末端高度可达3米。
大会现场,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今年发布的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“天魁1号”,尽显“高大”形象,正推向化工厂、应急救援等高危场景。
南京极智嘉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的货架到人P800系列机器人,全球首创采用模块化货架设计,实现从标准尺寸货箱到大型、不规则形状产品的多种物品大件、整托存拣,吞吐能力提升2倍、搬运效率提升4倍、存储密度提升4倍,成本节省50%。
南京科教资源丰厚,创新资源优势显著,目前拥有4家国家级创新中心,“双一流”建设大学13所、学科43个,位居全国第三。此外,还拥有3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,占全省77%,61家部省属科研院所、6家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,以及22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。
放大优势,南京在原始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。其中,紫金山实验室全球首创6G无蜂窝广域低空覆盖技术、钟山实验室成功克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、南京大学在全球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、东南大学原创性提出“铁电化学”理论体系等。
仿真的人脸外表下,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丝滑动作。华夏机器人(南京)有限公司带来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夏起X02,在现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,并展示灵活的“手上功夫”。
“它具有智慧大脑、百变人脸、高仿外观、语音交互、隐私保护等优势,自去年首发以来,受到广泛关注。”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南京诺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便携式吸入一氧化氮治疗仪INOwill,是全球首款获批的以电化学催化法奠基的NO即时发生治疗设备,已应用于ICU、心脏外科、急诊室、呼吸科等。
“TFT显示用混合液晶材料是我们的主打产品,液晶关键单体和液晶材料配方突破专利瓶颈,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。”江苏和成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,该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子消费品、车载显示、卫星通信等新兴领域,年均出货量达200吨,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二。
在国内首个大型自主实时操作系统SylixOS之外,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还带来了全国产深度无人机无人驾驶仪,产品性能强悍、资源和接口丰富,拥有业界领先的双脑结构。
各个产业领域,优质企业不断涌现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南京规上工业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50%,2024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,全国第四、全省第一,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21家,全国第六。
截至目前,南京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1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34家,除此以外还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.05万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2.19万家,位居全国第三,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评价连续四年全国第一。
加快产业强市建设步伐,成效显著。南京大力构建“4266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主导产业加快焕新升级,软件和信息服务、新型电力(智能电网)、特钢材料、大飞机四大产业集群,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“国家队”。
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、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、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、首批智能网联汽车“车路云一体化”试点城市、国家首批“5G+工业互联网”融合应用试点城市、国家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、国家首批5G应用“扬帆”行动重点城市、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……一个个“国字号”头衔,充分体现南京这座城市,在先行先试上走在前列。
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全面打造产业强市、科技强市、人才强市,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2025年南京将大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、更具主导力的优势产业、更具潜力的未来产业,形成1个万亿级、1个5000亿级、3个2000亿级、多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